“多来点这种视频。”
近期,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众多网友看完了一档中国传统音乐公开课之后,发出了上述感慨。
这档节目叫《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以下简称《乐动中国》),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推出。
数据显示,自6月24日上线以来,该节目已播出10期,2次被全网置顶,5次登上微博热搜,累计直播观看量超过2000万,全平台阅读量超3.5亿。
在流行音乐占据主流,而传统乐器曲高和寡的时代,《乐动中国》能出圈且赢得年轻人的喜爱,背后有何创作密码?
创新策划,文化性、艺术性、新闻性兼具
新媒体时代,唯有优质节目内容才能赢得流量、获得用户喜爱,实现传播效应与社会效应的统一。而好的内容必须以新颖、独特的选题策划为基础。选题好,节目就成功了一半。
但叫好不叫座、曲高而和寡、有质量却没流量,这是文化节目,尤其是传统文化题材节目创制的痛点。作为国家新闻广播,中国之声坚守文化传承责任,发挥权威主流媒体内容创作优势,坚守创新为要,强化选题引领,推出《乐动中国》,将文化类节目引向新维度、推向新高度。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乐动中国》独辟蹊径,主题轻巧又厚重。节目以大众可知、可感的传统乐器为载体,串联起中国传统乐器大家族,通过文化学者讲解、艺术家演奏、主持人访谈的方式生动展示乐器的形制音色、演奏技法,深刻讲述乐器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为大众呈现一场场艺术盛宴,开启一次次文化品鉴之旅,实现艺术性与文化性相统一。
从贾湖骨笛的玄妙古音,到编钟编磬代表的礼乐文明;从埙的苍凉悠远,到鼓的雷霆万钧;从笙的文化底蕴,到阮的文人气质;从琵琶的轻拢慢捻,到筝的弦音雅韵……《乐动中国》都给予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贾湖骨笛“惊险”与“惊喜”并存的测音过程,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的秘密,敦煌飞天壁画中“反弹琵琶”是否真实存在等知识点,让节目引人入胜。珍贵的测音录音,3D打印的远古乐器……当这些声音、画面出现时,网友纷纷惊叹。
《贾湖骨笛》一讲中,当1987年贾湖骨笛测音录音出现时,B站网友纷纷弹幕刷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邵晓洁评价,《乐动中国》既有传统乐器的理论讲述,又有传统乐器的现场演奏;既有对乐器历史传统的梳理和研究,也有乐器的当代传承和创新;既有对传统乐器本体的介绍,又有对传统乐器的文化阐释,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介中传统音乐推广普及的优秀案例。
更难能可贵的是,《乐动中国》在展示中国传统乐器之妙、音乐之美的同时,将音乐、文化与新闻相融合,突出节目的新闻性,让历史与当下、新闻与艺术交相辉映,不断拓展节目内涵。
《乐动中国》每期节目都有意识寻找并突出不同的新闻点,让原本相对静态的文化知识性节目动感十足,与当下的生活、人们关心的热点密切相关,因此频频“出圈”。
《磬,会唱歌的石头》,开场从前一晚举行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第一声音符源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石磬说起,勾连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乐文明在当下的情感共鸣,该期节目话题“会唱歌的石头见证中华千年礼乐文明”登上微博热搜并被置顶,阅读量超1.6亿。
7月29日播出的《乐动中国:磬,会唱歌的石头》开场画面
《中国筝,世界筝》,再现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以古筝弹奏一曲《茉莉花》的经典场面。在“第一个上太空演奏的中国传统乐器”的热搜话题下,网友跟帖留言:“此曲只应天上有”,哦不,是“此曲不止天上有”,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自信与浪漫!
《乐动中国》以当代科技、媒介为手段,创新文化表达,以现代性继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化”,成为当代人可亲、可近的精神滋养,实现了新闻性、文化性、艺术性的统一。
《以和为美说琵琶》一讲中,从右至左,仿唐代五弦琵琶、现代琵琶、仿清代丝弦琵琶、福建南音琵琶,跨越时空、“同框”对话。
融媒传播,多样态、多平台、多角度表达
“酒香也怕巷子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媒体而言,这句话意味着有好的内容,还需要有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形态、贴合受众信息接受方式的渠道、平台,唯有“酒香”“巷子不深”兼具才能出圈。
《乐动中国》深化融媒传播理念,挺进互联网主阵地,综合运用音视频、直播等多元传播方式,做好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云听等自有平台和B站、微博、抖音、快手等外部平台的差异化传播,在全网营造鉴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以创新表达奏响新时代文化强音。
1.视频、音频直播融合,双直播间交互
为了能让观众直观地感受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与旋律,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乐动中国》采用双直播间交互模式——综合运用中国之声广播直播间和视频演播室,通过导播平台进行现场切换,联通多个传播场域。
每期节目,主讲嘉宾先在视频演播室进行公开课的直播演讲,随后进入广播直播间接受主持人深度访谈。访谈进行中,视频演播室会请进演奏名家、非遗传承人、00后乐器达人等,结合主讲嘉宾和主持人的访谈内容,适时进行演奏、演示,生动展现传统乐器的声音魅力。
2.利用总台云听“三维菁彩声”技术,打造沉浸式音频产品体验
“三维菁彩声”是一种沉浸式的空间音频,对比传统的立体声拥有更好的空间呈现效果,能精准地再现每个音源的位置和所处环境的空间信息。
2022年,三维菁彩声技术已在云听落地,云听也是首个三维声技术菁彩声示范应用的音频平台。在《乐动中国》融媒传播过程中,三维菁彩声技术大显身手。
利用新兴音频技术,《乐动中国》录制了“三维菁彩声”音频系列产品,并在云听客户端、车机端结集推出,展现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魅力,让听众随时、随地学习中国传统乐器知识,聆听千百年前的历史回响。借助云听超2亿用户体量,全场景覆盖优势,《乐动中国》拓展了传播阵地,实现了多元终端呈现。
云听客户端《乐动中国》专题音频页面
3.推出短视频作品,采用年轻态、互动方式,形成传播合力
除了音视频直播、菁彩声音频专辑外,《乐动中国》每期开播前,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派出视频专业团队,策划、拍摄预热先导短视频;每期直播后,主创团队还会制作适合在小屏端欣赏、传播的公开课中视频;这些视频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及B站、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同步传播。
贾湖骨笛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久远、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它的出土,将中国古代音乐文明的源头上溯到了8000多年前。
数据显示,仅在B站上,《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的中视频播放量就超100万。两条预热先导短视频《来听听穿越8000年的乐音》《来听听震撼人心的千年回响》被全网置顶推送。其中,《来听听穿越8000年的乐音》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当日浏览量超过135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近2000万。
网友留言评论
为了激发网友了解传统乐器的兴趣,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乐动中国》在节目推广、传播上也注重新颖、年轻态表达。比如,主打“互动”特色,每期节目开播前,围绕该期乐器,设计三道有趣的选择题,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在朋友圈邀请网友作答,增强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让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近年轻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乾认为,《乐动中国》崇尚多元的创作和表达方式,善于在艺术创意上提升趣味化、新鲜感,通过对传统乐器的传播和推广,既展示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新面貌,有效吸引了青年群体的参与,同时,又为中华传统文化绽放出时代风采注入了活力。
树立互联网传播思维,娴熟运用音频、视频,长中短视频、直播等多媒体表达方式,以先进的音频技术为加持,发挥内外部平台传播优势,《乐动中国》破解了“酒香也怕巷子深”难题,让精品内容为大众可见,更实现了传统优秀文化在网络时代被大众点赞、认同的深层次可及。
多方共创,讲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媒体的重要职责。传统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礼乐制度、文化基因、精神气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中国之声联动各方,对中国传统乐器进行创新演绎,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
《乐动中国》节目集结了中国之声、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CGTN的专业内容制作团队,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学术团队、乐器演奏家,以乐器讲文化,展现艺术之美,锻造精品内容,讲好文化故事、人物故事。
在每一期节目中,学者娓娓道来每一件乐器的前世今生,展示了多种独家珍贵的史料和图片。比如,主讲嘉宾、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晨荟讲述了琵琶的前世今生,回应诸多网友关心的问题,如:“昭君出塞究竟有没有带琵琶?”
每一种乐器背后,都有一个长期深耕在该器乐领域,致力于传承、创新器乐演奏与发展的普通艺术家的故事。比如,致力于古埙传承的90后年轻人吴苏芯,他将年轻人喜欢的潮流音乐与拥有独特音色的埙结合起来,借助社交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了解并爱上“埙”这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乐器。
编钟一讲播时恰逢7月1日。当晚节目组特别邀请到26年前、1997年7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仪式上敲响编钟的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谭军,介绍他与编钟结缘38年、在全国高校第一个开设编钟古乐演奏课程的故事。央视《面对面》栏目于7月23日推出深度访谈节目对话谭军,实现了大屏与广播、新媒体的一次完美互动。
《乐动中国》开播后,总台CGTN Radio对节目进行了改造、翻译、配音,推出英文播客和短视频节目向海外受众传播。8月18日,第一期英文播客及短视频《贾湖骨笛:人类文明的先声》在海外各大音频及社交媒体平台上线。
未来,中国之声将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出版社将《乐动中国》集结出书,并计划推出中英双语版图书,弥补中华传统音乐通识教育国内外传播的空白。
中国传统乐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乐动中国》以中国传统乐器为切入口,通过新媒体表达,展示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特性,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主流媒体做好国际传播提供了实践样本。
来源:传媒茶话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