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篮球资讯 > NBA

观察者网:但确实《封神之战火西岐》中殷郊法相的那个特效遭到了广泛质疑,和很多观众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

来源:24直播网 发布时间:2025-04-16 01:11:27
观察者网:但确实《封神之战火西岐》中殷郊法相的那个特效遭到了广泛质疑,和很多观众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 汪海林:从我的角度,《封神》大多数镜头是好的,可能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就我个人而言,我看不出殷郊的形象有什么问题。特效和技术能力和经费有关系,和创作者的构思也有关系,有可能导演的构思就是把殷郊做成这样一个半透明的样子。 作为创作者,我更关注的是殷郊法相中的“三重人格”:一个淡定、一个狂躁、一个哭哭啼啼,这三种人格不断切换,同一句话变成三种不同的语调和态度,就这样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完全被这个设定给迷住了!可能我比较关注的是设定上这样一个人文的点,而不是所谓法相的质感和颜色。对我来说,用这样的方式呈现出三重矛盾人格的外化,已经非常满意和开心了,我觉得太有意思了。 观察者网:对于《封神2》的质疑不仅仅在殷郊造型这一个点上,剧情和角色的设定也遭到部分观众的批评,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汪海林:《封神2》的剧情从剧作上来讲比第一部更集中、更精炼也更准确,在叙事的紧凑性来说是超过第一部的。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作为一部大片,第一部是一个群像戏,架构宏大,第二部变成了一个线性叙事的单一线索的故事,这个单一线索就是敌我双方主将产生情感的故事。这样一来故事重心必然集中到男一号和女一号身上,这在剧作的技术上讲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回想一下,第一部最好看的是什么?是李雪健、费翔的戏份,再加上一些黄渤的戏。还有大家没见过的外国人演的妲己,以及一群摆脱白瘦幼形象、散发雄性力量感的年轻男演员,这几个点加在一起让第一部广受好评。但到了第二部,这几个点几乎全部没有了:李雪健没有了,费翔的戏很少,妲己变得容颜憔悴,那群非白瘦幼的男生只剩下一个,整个故事只能押宝在男女主角谈恋爱的主线上,你会发现靠这两位演员有点吃力——女生是完全的新人,男的刚红了两年,现在看来表演上还撑不起来。演邓婵玉的女演员撑住了,这次算是个加分项。 封神第二部把这么大投资的戏压在于适身上,这是一个误判。不要说于适,绝大多数这个岁数的中国男演员都撑不起来。 观察者网:未来的《封神》系列第三部,您认为乌尔善导演要怎样调整才能避免误判,让这个系列有一个比较好的收官? 汪海林:我认为第三部在剧作的打磨和成熟程度上依然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我觉得始终不用担心。我担心的是,叙事的重心放在什么地方,影片的卖点在哪里?如果像现在第二部这样变成“小感情”的话,它可能会有问题。 拿于适饰演的姬发这个人物来说吧。很多观众对这个人物很生气,觉得他窝囊废,实际上这是这个人物的人设。第一部的时候姬发才16岁,还是一个孩子,第二部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还不是一个统帅,这时候他依然完全没有心机,比较善良,甚至有点傻。第三部的时候,他才能成长为一个统帅和政治家。 姬发这个人物身上需要有成长的弧度,有一个过程,这个设定是没有问题的,但缺的是所谓“伟大人物的伟大瞬间”。姬发这个人物,他的犹豫、误判,甚至懦弱,这些都可以写,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但是他特别优秀的部分在哪里?如果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优秀,还是不够的,他的能力和人格上特别厉害的点在哪里?这是剧作上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希望能够再好一点。另外,我也希望那些老演员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观察者网:围绕《封神》系列的争议中,除了个别演员被认为“塌房”之外,还有导演乌尔善的“常识”和“立场”一直被网友各种解读。最近您还在自媒体上发布视频,旗帜鲜明地说“乌尔善不是‘蒙独’”,实际接触中乌尔善导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汪海林: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庐山电影周,那时候《封神1》刚出来,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和他经常见面,所以我对他的情况相对了解一些。乌尔善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这样的专业背景说明他有过硬的美术造诣和审美(这是中央美院最难考、素养要求最高的专业)。此外,我的感受是,他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想法的艺术家,听劝、不磨叽、行动力强,有什么问题别人指出来,他很快就能改。 至于他一直被人诟病的关于民族的那个言论,我认为他在说的是一个没有完全形成定论的学术问题,被摘引出来的也是一些片段,并不代表他认同这个东西。如果被断章取义地误解,我觉得乌尔善导演不如在适合的时机多说点、说清楚。 乌尔善是一个从小在海淀区长大的大院子弟,红二代。一听口音就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他会说蒙语吗?可能顶多就那么几句。他的文化底色也是典型的北京土著,聊的都是崔健之类的话题。在我和他的接触中,没有感觉到他的任何“民族情绪”,也没听他发表过任何关于中华民族或汉族的偏见和不满,感觉他就是一个北京人。所以我觉得对于乌尔善是“蒙独”的种种指责,有的是过度解读,有的可能是境外势力的挑拨,乐见这种民族矛盾和民族裂痕。 在接触中,能感觉到乌尔善导演对于自己作为文艺工作者在民族复兴进程中能够做些什么,一直都有思考和准备。他曾经和我聊过,中国现在的主要情绪是美国对中国的欺负和打压,他还和我提起过想把日军屠杀海拉尔要塞的中国劳工的历史拍出来。因此,我觉得把他当成一个“蒙独”来批判真的很冤枉。 我自己亲身经历过很多网络上关于少数民族与文化界的“阴谋论”说法,比如很多人认为曾经荧幕上“辫子戏”盛行是因为“满族人控制了文艺界”。有一次我写一个剧本,放在哪个朝代都行,他们让我写清朝,我就说:“别再写清朝的戏了,清朝的戏太多了!”结果制片人告诉我:“你得写清朝,因为东南亚市场只要清朝的戏”。当年东南亚是重要的外销市场,东南亚市场习惯了清朝背景的古装剧,“辫子戏”一度泛滥更多的是市场行为。后来我们的国内市场做大了,东南亚、港台地区的市场只是一个零头了,这时候就可以不管他们爱看什么了,我们内地观众爱看什么就拍什么。 总之,无论大家持什么观点,我还是希望在文本层面讨论电影,不要随意给他人“扣帽子”。 观察者网:最后,您认为今年春节档是否是中国电影一个回暖反弹的转折点,这波观影热潮能延续下去吗? 汪海林:2025春节档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作为终端的影城可以缓过来,很多银幕可以保住。我们之所以有那么高的票房,是因为有8万块银幕,这次春节档的好成绩会使相当一部分银幕保存下来,电影市场就有再度繁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电影市场的回暖会导致大量资金回流,好的创作团队、制作公司可以投入接下来的创作中,投资的信息也会极大增强,改善之前的融资困难。院线保住了,投资的信心保住了,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包括这次春节档表现不太好的电影公司。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观察者网:但确实《封神之战火西岐》中殷郊法相的那个特效遭到了广泛质疑,和很多观众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

观察者网:但确实《封神之战火西岐》中殷郊法相的那个特效遭到了广泛质疑,和很多观众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

标签

热门视频

更多 >>

相关资讯

相关录像

相关集锦

热门TAG